
信念物理治療
中風復康服務
中風出院後最黃金的 12 個月:拖延一個月,就難一分。
出院未夠一年?現在立即開始復康,效果遠比明年更好。
信念物理治療|聚焦步行、平衡、上肢功能與自理能力——漸進式訓練,把握恢復窗口。
WhatsApp 諮詢|致電:
4424 3863
註冊物理治療師|尖沙咀星光行(交通便利)|私隱保密
為何出院後要立刻開始復康?

0–3月
進步最快
3–6月
仍可增長
6–12月
趨於穩定
等 VS 做,12 個月內差很大
-
中風康復黃金期指的是發病後最初的一段時間,此時神經可塑性最強,復健訓練最能有效促進功能恢復。
-
中風康復黃金期的重要性在於——越早開始復健,神經可塑性越高、恢復潛力越大,拖延則會導致功能惡化並錯失最佳改善機會。
-
等待排期/自行摸索:浪費大量寶貴時間,身體功能固化,錯失黃金期。
-
盡早介入:步態、平衡、上肢用力與協調更易建立;自理與信心回來得更快。

具體治療方法
我們專注的 4 個功能領域

步行與平衡
-
步態訓練、負重轉移、樓梯與室外路面情境。

上肢與手功能
-
抓握、精細動作、日常任務(扣鈕、倒水)

耐力與心肺
-
安全下漸進增強耐力,支援外出與社交需求。

自理與信心
-
轉身、坐立、洗手間與沐浴安全流程。
具體方法一覽
任務導向訓練|神經肌肉再教育(PNF技術/Biofeedback)|
平衡與前庭訓練|家庭計畫與進度追蹤
備註:治療會隨評估結果個別調整。

病人短案例

故事 1(步行)
出院 2 個月的李先生,初見以拐杖短距離步行;12 週、24 次後,能於屋苑花園不扶手緩步行走 8–10 分鐘。
關鍵:規律步態訓練+家庭作業,避免代償走法。

故事 2(上肢自理)
出院 4 個月的黃太,右手抓握不穩;10 週、20 次後,可獨立倒水與簡易切菜。
關鍵:任務導向+重複操作與家庭練習結合。
以上為真實治療情境之摘要,效果因人而異;實際進度以個別評估為準。

建議療程
建議頻率:每週 2-3次,連續 6–12 週。
多數功能性改變需 ≥10 次才看得見並能維持;實際以評估建議為準。
10 次
起步改善計畫
(約 4–6 週)
20 次
30 次
穩定功能建立
(約 8–10 週)
完整黃金期方案
(約 12–16 週)
為何選擇「信念物理治療」
專注中風後 12 個月內的目標導向復康。
每次 45–60 分鐘,一對一
每 4–6 週回顧,決策是否升級或調整。
地點:尖沙咀星光行741室|近港鐵與多線巴士。
幾時會見到效果?
“多數人在前 3–6 次感到協調與信心提升;10 次以上常見到步態/上肢任務的可見改變。因人而異。"
公立復康可以嗎?
"可以。但排期與密度未必足夠。早期密集訓練對於功能建立更有利。"
長者體力差,頂得住嗎?
“訓練會按生命徵象與疲勞度調整;安全優先、逐步負荷。”
需要帶甚麼文件?
“出院摘要/影像報告(如有)可加速了解狀況;沒有也可先做評估。”